智通财经APP讯,亚洲富思(08413)发布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收益1.48亿港元,同比增加1.84%;股东应占亏损9.7万港元股票杠杆门槛,同比收窄74.47%;每股基本亏损0.01港仙。 经济观察网讯 11月20日,中国电信公告,2024年10月,公司移动用户总数为4.23亿户,当月净增76万户,年度累计净增1566万户。其中,5G套餐用户数达到3.48亿户,当月净增247万户,年度累计净增2887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数为1.97亿户,当月净增36万户,年度累计净增64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为9761万户,当月净减39万户,年度累计净减341万户。上述数据为内部统计,不代表对未来经营的预测或保证。 一百年前,数十万名白俄难民涌入中国,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中国敞开了怀抱,将这些漂泊无依的逃亡者纳入自己的土地。 这些难民带着他们独特的文化、信仰和梦想,扎根于这片陌生的土地,与中国人民一同面对挑战,共同书写了中华大地上独特的跨国故事。 如今股票杠杆门槛,许多白俄难民的后代,尽管外貌与本地人迥异,但他们流利地说着汉语,坚定地表示自己是中国人。 动荡中寻找栖息地 17世纪中叶,清朝在康熙皇帝的治下逐渐强盛,而这一盛世却也引来了邻国的觊觎。沙皇俄国的扩张企图让它将目光锁定在中国东北的肥沃土地上。 康熙果断采取军事手段捍卫国家主权,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宣告了清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掌控,并最终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达成了和平。然而,这次战争也让部分沙俄士兵与民众选择留在中国定居,这种跨国交流的序幕由此拉开。 然而,真正让大批白俄难民涌入中国的,是20世纪初的动荡局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加入了协约国一方,战争的残酷带来了国力的透支和人民的疾苦。 随后,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革命的胜利并未带来即时的和平,反而是内战的愈演愈烈。 旧势力白军与新生红军的激烈对抗,让大批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军和逃离战火的俄国百姓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 这些白俄人面对红军的节节胜利,不得不逃离祖国。作为邻国的中国,尽管此时正处于北洋政府时期,自己也深陷内忧外患,但仍然伸出了援助之手,接纳了这群流亡者。特别是在中国东北,白俄难民大量涌入,并开始在当地定居。 虽然他们在初期的生活并不轻松,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就业的困难都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但这些人中有不少选择留在中国的士兵加入了中国军队,而普通人则凭借自己的技能和劳力在工厂和市集上谋生。 这些流亡者并非一无所有,有些白俄人甚至凭借资金从事商业,或通过知识和技艺赢得了新的生存机会。 1922年,一批乘坐15艘船只的白俄难民来到了上海,数量庞大的难民船只引发了当地政府的紧张和警惕。 北洋政府担忧如此多的难民上岸会导致混乱,甚至引发外交事件,因此采取了严密的控制措施,最终只允许少部分有亲戚关系的白俄人上岸,其他人则在海岸上艰难等待。 这些白俄难民并未因初期的艰难而退缩,他们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并尝试融入中国社会。 白俄难民在中国的奋斗与融合 白俄难民在中国的生存历程并不平坦,但他们始终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最初到达中国时,这些难民遭遇了文化、语言等多重障碍。 由于语言不通,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诸如搬运工和建筑工人之类的工作。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生活的追求,凭借自己的勤劳与努力,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1925年,一场发生在中国的罢工运动为这些白俄难民提供了转机。 在工人罢工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白俄难民迅速填补了这些岗位的空缺,得以找到更稳定的工作,也相应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有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白俄人也找到了相对体面的职业,诸如教师、艺术家等,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逐渐丰富起来。 中国对这些白俄难民展现了极大的宽容与接纳,不仅给予他们生存的空间,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文化与信仰。例如,白俄人在中国成立了文化俱乐部、宗教组织等,这些机构成为他们联络彼此、延续传统的纽带。 中国东北的哈尔滨,逐渐成为白俄文化的聚集地,白俄难民在这里组建起自己的小型社区,并与当地华人逐步形成了深厚的联系。 哈尔滨的街头,时常可以看到白俄风情的建筑,这些带有浓厚俄罗斯特色的教堂、学校、俱乐部,见证了白俄难民在中国的生活印记。 除了东北,上海也曾是白俄难民的重要集散地。在这里,白俄人生活得极为艰辛,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能和努力,逐渐在这座繁华的都市中找到了立足之地。 有些白俄女性因经济困顿,不得不从事一些边缘职业,但也有一些通过努力工作,成为了教师、护士,甚至在娱乐场所里找到表演的舞台。 中国对这些白俄难民的接纳态度,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建立起友好关系,但对于这些白俄难民的去留问题,毛主席给予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那些愿意返回苏联的人得以离开,而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因为他们早已将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园。经过几十年的融合,许多白俄人不仅适应了中国的生活,还与中国人通婚,组建了跨文化的家庭,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这些白俄人的后代大多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他们讲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行为举止间透着浓浓的中国气息。 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习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他们在精神和文化上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有些白俄人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村落——白俄村,这些村落至今仍然存在,村民们保留着一些俄罗斯的习俗,但他们的身份早已是中国人。 白俄后裔的自豪与认同 这些百年前逃亡到中国的白俄难民,最终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家园,他们的后代对中国的认同,已然不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深入骨髓的自豪。 战争带来的苦难,曾让他们的祖辈无家可归,而中国的接纳、包容与帮助,使他们重新获得了安定的生活,并在这里扎根发芽。如今,白俄人的后裔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面对外界的好奇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是中国人。 这些后裔们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之中,他们参与跨年夜的庆祝,讲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早已与周围的中国人没有了差异。 正如2024年的跨年夜,有300多名俄罗斯后裔聚集在黑龙江密山市一同跨年,他们欢声笑语,与本地人共享节日的喜悦,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上的家园。 同时,这些白俄后裔也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为中国社会作出了贡献,他们带来了俄罗斯的建筑风格、美食文化和艺术传统,使得哈尔滨等地至今保留着俄罗斯风情。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天津的俄罗斯风情街,都是他们祖辈曾经生活的痕迹,也是这段历史中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 中国的接纳不仅改变了这些白俄人的命运,也让中国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是由于这段历史,中俄两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延续与深化。 那些白俄人及其后裔对中国的热爱,不仅是一种对包容与接纳的回应,更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岁月洗礼后的深情表白。 结语 百年前,20万白俄难民在战火和动荡中来到中国,寻求生存与希望。在这个古老而包容的国家,他们找到了栖息之地,并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启了人生。 中国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他们,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与文化的包容,而这些难民及其后代也用真心回馈了这片土地,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之中。 “我们是中国人”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认同,更是一代代白俄后裔对中国最深的感恩和最真诚的热爱。这段历史见证了人类在动荡中的坚韧和跨越民族的友谊,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何通过包容与爱心,赢得了人心与尊重。 如今,白俄后裔已经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中国人一样,为这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段故事,不仅是中俄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包容精神与人道主义光辉的生动体现。
|